入殓仪式,入殓仪式家人介绍逝者悼词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入殓仪式,以及入殓仪式家人介绍逝者悼词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本文目录一览:
中国传统丧葬风俗及入殓仪式,流程是什么样的?
中国传统丧葬风俗及入殓仪式是怎么样的?接下来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。
首先,中国是一个很注重丧葬文化的国家。从古到今,丧葬事宜一直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因为中国人对生与死是很敬畏的,虽然现在很多人都是无神主义者,但是在古代的时候,人们是相信有来生的。所以,在古代的时候,人们就非常的注重丧葬事宜,并且已经当成一种文化流传至今,也因为人们的注重,所以很好的被传承了下来,并且因为古代交通和信息传达不便,导致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丧葬风俗。
以安徽地方丧葬风俗为例,人在死亡后的第一步,作为死者的家属,他会在死者的床前放一个可以,用来烧纸钱的铁盆,在铁盆里烧几张纸钱,然后在死者的两只手上各塞一张纸钞,并且用黄表纸将死者的脸部盖起来,这点应该是为了防止,前来吊唁的大人带来的小孩子会被吓到。
接下来就是让当地专门从事丧葬事宜的人,算好一个合适的时间,这个时间包括什么时候才进棺材,什么时候诵经,什么时候火化等等时间点,每个时间点都要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准确的算好,然后精准的按照时间点来完成相应的事宜。
这里要数诵经的事宜最为繁杂,在传统的死者往生经中,作为家属,要选择诵经几遍,这应该是在后来的丧葬事宜文化发展中,变相发展的一个环节,因为诵几遍经是跟给多少钱相联系的,一遍经多少钱都有明码标价,如果死者的子女多,那么为了面子多诵几遍也可以,如果死者的子女少那么诵一遍也有。
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,虽然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,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,因为都是代代相传,口口相传,所以不免有变相的环节。
入殓的仪式流程
入殓时,由死者入殓仪式的儿子抱尸入棺。晋东南沁县一带,讲究把死者入殓仪式的头部用红布围上,然后由其长子抱头,另外4人或6人抬身体,脚先头后出屋。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,浮山等地称为“上不见天”。入棺时,死者的脚要先进 ,然后平放棺内 。原来死者袖口和裤脚系的麻披,这时要解掉。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放鞭子,左手放馒头入殓仪式;在女性死者的双手都放馒头。鞭子称为“打狗鞭”,馒头称为“打狗干粮”。襄汾一带,死者绝气后要用白布束身,入殓后把白布取出,分给儿孙束腰,名为“留后代”。晋中祁县等地,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,上绘日月、山川、花卉图案,枕中实以线香、五谷等。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,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,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,俗称“铺儿盖女”。 给死者铺盖停当以后,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,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,如毛毯、毛毡、皮褥子、毛皮鞋之类。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,就会“着毛变畜,错胎转生”。除了再撒一些五谷、纸钱外,还要在棺内放置一些驴蹄甲片和生铁片。生铁片最好是用犁铧碎片,取“入土开路”之意。
人殓完毕后,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,仍留缝隙。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,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。 盖棺,又称“合棺”喻,家人、亲友齐集,揭去死者脸上的蒙面布或纸,向死者告别 。死者如系女性 ,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、铺盖,看有无异议。然后正式盖棺楔钉,家人、亲友跪拜告别。晋中祁县一带,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盖的红布由脚部往下拉,露出颜面,然后顺势把红布撕下一条,迅速合盖落木锁、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。钉棺一侧用钉七枚,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各垫一小块。钉棺时,全家回避不动哭声,只有死者的儿子须立在棺旁口喊“躲钉”。这在山西南北都是大体一致的。参加钉棺的邻里、朋友都要身系红布条,并要给钉棺的人赏封,称为“喜钱”。盖棺以后,死者的子女还要手拍棺木数次,俗称“叫醒”。襄汾等地,死者的儿女要做“撅片面”于灵前供献,然后由参加入殓的人分吃,表示从此与死者永诀了。
在入殓第二天半夜,沁县等地要置备纸马素车、香炉锡箔和纸人,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将来出殡必经的十字路口烧化,为死者送行,俗称“送魂”。闻喜一带 ,在死者去世的第三夜 ,家人于城隍庙、土地庙叩拜之后,要由死者的一个女儿手提汤水罐,暗中摸索浇奠,并呼唤死者。另外有一个代替答应,凡三呼三应,然后哭出庙门回家。往返要故意绕远,回家后哭奠烧纸 ,名为“烧上路纸”。偏关等地 ,家里有人亡故后,或三夜、或五夜、或七夜不等 ,家人要去城隍庙哭叫 ,呼唤亲人回来,俗称“叫夜”。亲友在这几天内,要赠送提灯,丧家以灯多为荣。民间认为,人死后要受城隍神审判,审判无罪后,家人便以灯引魂归来。所以这一习俗又叫做“送灯”。 旧时,棺盖钉礼仪甚多,有的以孝子、孝妇的发丝剪下几根,缠绕寿钉尖。也有将其头发剪下一小撮,用黄纸包好,穿在寿钉上。有的钉“主钉”时,要请舅舅及表兄弟来楔。此时舅舅可借此来训斥那些不孝顺的儿孙、子媳们,同时提一些难题,孝子必须应允,否则不予楔钉。这时,只有请族中有威望者出面说情,孝子磕头谢罪,舅舅才答应楔钉。还有的,男丧由族长执斧楔“寿钉”,女丧由母舅操斧。丧者的儿媳和未出嫁的女儿各拔三根头发挽钉钉入。主钉上拴一红布条,舅舅或族长举斧示意后,由木匠铆钉,此时死者亲属齐跪灵前,为亡灵喊魂,意使其免受惊吓,楔左面钉,要高喊死去的亲人向右边“躲钉”,楔右面钉,要高喊死去的亲人向左边“躲钉”。
入殓后,随将“倒头饭”、“引魂灯”(亦称“倒头灯”)、“丧盆”(烧纸盆)专供前来吊丧者磕头用。
入棺前,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,边行边哭泣往水滨,投钱于水中,顺流以瓶装水,叫“买水”。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,以报养育之恩。入殓时,棺内要填满纸、手巾、扇等日常用品。此时,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,叫“爬棺”,以示告别。然后择时下钉,每下一钉,都要说一句吉利话。除孝男孝女外,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,不可看死者入殓。一般人家,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,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,叫“企厅”,“企厅”有的一年,有的长达三年,每七日叫漆工来漆棺,以防流出尸汁。设灵堂以供亲友前来吊唁,孝子轮流侍守棺侧。当有亲友前来吊拜,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,孝女要放声哭泣。
为死人举行仪式叫什么
成殓,也称“入殓”,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。
仪式,读音yí shì,汉语词语,意思是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,如升旗仪式等,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、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。
成殓,也称“入殓”,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。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(若第三日不吉,便不计死亡当日,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)。届时,死者的亲朋好友、侄男望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。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。
首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和棺材摆放的位置、方向,推算出几时入殓为吉。然后,由茶房根据家属意见向亲朋好友下成殓帖子,告明入殓时辰。亲朋好友参加入殓仪式一般不送礼,而讲究送“纸盘”(一种包装考究的香和烧纸捆扎组成的祭品)。
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,也称青乌术、青囊术,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。风就是元气和场能,水就是流动和变化。风水本为相地之术,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,也叫地相、古称堪舆术,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。
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,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,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。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,达到“天人合一”,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、住宅、村落、墓地的选址、座向、建设等方法及原则,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。
写到这里,本文关于入殓仪式和入殓仪式家人介绍逝者悼词的介绍到此为止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标签: 入殓仪式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